古人为什么喜欢用瓷枕?博物馆的一件瓷枕,揭秘了原因
在近代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人用瓷枕,那么为何古人这么喜爱用瓷枕呢?博物馆的一件瓷枕,揭秘了原因。
据记载,古代瓷枕始于隋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华北地区的一些地方都还有制作。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瓷枕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近几十年来才逐渐从人们的生活视线中消失。古代瓷枕或造型奇趣,或工艺巧妙,一直伴随着古人们的起居生活。而如今,瓷枕作为值得后人珍藏的艺术品,成为收藏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纱厨”再现了当时的枕席陈设,也写出了古人对瓷枕的喜爱。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说文解字》中说:“枕,卧为所荐首者也。”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再之后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在各种材质中,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到春秋战国时期,枕已普及庶民百姓。
虽然中国商代已创烧原始青瓷,但瓷枕出现的年代却较晚,至隋代时才出现。隋代创烧瓷枕,光洁细润,质坚清凉,夏用之凉爽宜人,久用明目益睛,可调理血压,防止颈椎增生,具有安寝之效。唐宋以后,瓷枕颇为流行,产地遍及南北,形制繁多,各具特色。明清之后,“枕”从实用品转向雅俗共赏的工艺品。
除了有安寝之效,瓷枕亦有镇宅之威,《唐书·五行志》记载,唐人将卧兽枕作为镇宅、宜男、祈祝平安的吉祥之物。明清时期,很多地方将瓷枕视为陪嫁之物,在姑娘出嫁时,娘家选一对瓷猫枕或美人枕作陪嫁礼品成为婚嫁风俗。瓷枕也是医生诊脉的工具,古时为了让大夫诊脉方便,特别烧制了许多小型脉枕供大夫诊病使用。
这么多年来,又硬又凉的瓷枕,如何深得人们的认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们认定瓷枕具有帮助学习,以及养生的功能。瓷枕到底有什么样的促进学习和养生的功能呢?下面小编就给您说一下。
在磁州博物馆里,有一件特殊的瓷枕。说它特殊,不是因为瓷枕的样式,而是因为这件瓷枕的上面有一篇古人写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枕赋》,写的当然是瓷枕的事,从瓷枕的出现,样式,使用方法,还有瓷枕的养生功效,简直就是瓷枕的说明书。
瓷棕的学习和养生功能,《枕赋》说得很清楚:睡快诗人,凉透仙骨。游黑甜之乡而神清,梦黄粮(粱)之境而兴足。恍惚广寒之宫,依稀冰雪之窟。凛然皂发之爽,倏然炎蒸之萧,思圆木警学之勤,乐仲尼曲肱之趣。"小编在这里,需要提取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凛然皂发之爽的皂发(黑发)。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凉透仙骨中的凉透(清凉)第三个关键词是思圆木警学之勤的警学(不贪睡眠,多读书多工作) ,下面,咱们就分三项,说一说瓷枕的这些功能:
第一,瓷枕具有清凉安神的功效。不知道大家住宾馆时,躲在特别软的枕头里,会不会感觉很闷热。反正小编是很不适应那种软枕头,一躺下就仿佛整个脑袋都被包进去。瓷枕就没有这个现象,它本身很硬,加上工匠将其制成一个很合理的高度。枕着这样的枕头入睡,不仅能保证人体的一个合适的姿势,还能让大脑有良好的通风,自然就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睡眠。
第二,瓷枕具有乌发的功效。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长期使用瓷枕,通过瓷枕本身温凉适度的刺激作用,能够很好地促进脑部微血管的血液循环,从而使整个头部的毛细血管,达到气血通畅的功效。试想一下,整个头部的毛细血管都通畅了,就如同一块土地肥沃了,长在脑袋上的这片土地上的头发,自然也就生长旺盛,浓密乌黑了。
瓷枕在乌发的同时,还具有明目的功能。人体的脑后有个玉枕穴,长期使用瓷枕,就能起到疏通大脑中枢经络的作用。这一点甚至得到了李时珍的认可,还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专门记载:“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这样看来,久枕瓷枕年轻时可以明目,到老了还能防止老花眼。
除此之外,专家们也觉得整这种硬东西也是为了方便女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女性一般都留着长长的头发,而在一生当中都很难剪一次。由于这些女性的头发太长,所以洗一次特别不易,需要经过精心的打理,如果枕一般的枕头,很可能就会将自己的头发弄乱打结,而枕这种又高又硬的枕头,就会把自己的头发完全的梳理在一旁,不会压到也不会磨损,第2天也更方便梳洗!
第三:我们最后说一下瓷枕的促进学习的功能:而"思圆木警学之勤",则提示了瓷枕的又一个功能。这个典故是出自司马光的名下。当年司马光为了编纂《资治通鉴》,每天早起晚睡。他怕自己睡过了头,就做了一个容易滚动的圆木枕头。枕在上面,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掉,他就能惊醒,继续工作。瓷枕虽然不至于滚掉,但它却让人长时间枕上会不舒服,也就让人不至贪睡。
瓷枕竟有这么多神奇的功效。可是在现代,由于舒服、漂亮和美观的新材料的使用,又硬,又凉,又容易打碎的瓷枕,还是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博物馆中只能供人欣赏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