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小车子

2022-05-19

清末民初,东北城乡常可以见到骡子拉的一种带篷铁轮(或木轮)车,民间称之为轿车、骡车、玻璃车,或与拉人拉货的“大车”相对应,叫做“小车子”。

这种车的起源,应是清代王公贵妇乘做的“官车”。在清朝典制中,有关于满族贵州妇女乘车样式和颜色的规定,金、红、绿等颜色代表着身份的高低,而没有爵位的普通人只用黑色的辕幔。东北地区满蒙贵州、皇亲国戚很多,这类车在清代即不罕见,一些官僚富商之家也起而效仿,以至后来也成为街头载客的交通工具。

轿车的样式,好像是在普通的双轮大车上扣了一座棚子,由车身和车厢两部分组成,整个车体似比大车略小,但制作较其精细。车身前部是车辕和赶车人坐的车沿子,中部平板是扣车厢坐乘客之处,后有二尺左右长的车尾,既为配重平衡,也可放一些相关物品。车棚以木为柱,两侧钉薄板或用花格框镶板,各留小窗,前为上下之门,后部或封闭或留一窗。车棚上部拱形穹顶,既为美观,也增加了内部空间高度。车棚内外都有布或缎子做的车围子,前有架在横竿上的车帘,用以挡风遮阳。车内顶糊浅色花纸或绢绫,窗上安有玻璃,夏日则换成窗纱,车内备有窗帘。冬天和雨季,还可用棉和油布做车围子。每车还备有脚凳,供乘者上下之用。

这种轿车,在汽车还很少见的年代,算得上豪华舒适的客运工具了。早期都是贵族大户自家私有,主要供女眷出门时乘坐,而男子则受满族风俗影响以骑马出行为主。轿车通常都是用一两头骡子牵引,因为这种牲口力气大又不容易惊,走起来既快又平稳。富贵人家不仅要挑选高大健壮的骡子,还讲究“菊花青”、“野鸡红”等漂亮的毛色。赶车的人也是穿着整洁,最“讲究”的并不是坐在车上,而是手执拴在骡子颏下的小缠绳牵着走,两边还各有一个“拿辕子的”,走起来快而不乱,加之骡子项上带的铃铛(俗称“响串子”)哗啷作响,十分气派。稍差一点的人家或街上载客的轿车,虽摆不起这种谱,但也都昼把牲口和车收拾得漂亮齐整,以免隆低了这种车辆的档次。

骡车主要用于城里的短途往来,但是也可以走十里八里甚至上百里的远路。坐这种车的人多是不愿走路而且家道宽裕的妇女,她们走亲戚出远门时也常坐这种车。在东北农村,如果哪家来了坐“小车子”串门的客人,都被认为是有钱有势的亲戚,全屯子的人都会知道并表示羡慕。因为类似的轿车,在农村只是办重大喜庆事时,接住在外村有身份的长辈和出嫁的“姑奶奶”才偶尔看得到,一般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没有机会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