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西凉铁骑的末路——渭南之战

2022-05-19

建安16年(公元211年),曹操和关中军阀(以韩遂、马超为首)在渭南一决胜负,以关中为赌注。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坐拥河北、中原,持戟之士数十万,又有天下名骑——乌桓骑兵,“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尽管遭遇赤壁大败,但并未触及根本,已然是当时最强的诸侯。

马超、韩遂等人割据陇西之地已有多年历史,在羌胡地区都很有威望,而且西凉兵骁勇好斗,“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其悍夫”。

建安16年3月,曹操有意挑发战争,关中军阀以及羌胡在马超的煽动下,共十部军队,屯据潼关,而曹操也命令曹仁都督诸将在潼关御敌(注一)。

7月,曹操率军亲往平叛,与敌“夹关而军”,计划了“三渡黄河”行动,并且得以实施、成功。

紧接着,曹操谋士贾诩进献妙计——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马超与韩遂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曹操看准时机大破了关中联军,各军阀相互溃逃,曹军一战大胜。

渭南之战,曹操运筹帷幄、大获全胜,为后来夏侯渊平陇西以及构成西北防线奠定了基础。

马腾、韩遂】

马超的父亲马腾与韩遂在汉末中平年间早已相识。中平四年,韩遂率众杀死朝廷命官,作乱凉州的时候,马腾也率部曲响应叛军、参与叛乱。

董卓入关后,马腾与韩遂还率军依附董卓。后来董卓死后,马腾有私事求李傕,李傕未答应,马腾便联合种劭、马宇、杜禀以及刘璋的儿子刘范等人攻打李傕,其中又有韩遂相助马腾。二人相识多年,而且又多次在同一条战线上,自然二人的关系日益亲近,后来更是拜为异姓兄弟。

但是,好景不长,二人因利益上发生冲突与矛盾,昔日的兄弟成了如今的敌人,到了兵戈相见的地步。二人在陇西、关中打闹,仇恨日深,期间韩遂还杀死了马腾妻子……

李傕、郭汜死后,马腾、韩遂二人因曹操派遣的钟繇、韦端、张既等人的缘故而和解,并交出质子不再作乱一方。马腾被封为征南将军、韩遂被封为征西将军。后,马腾又被封为前将军、槐里侯,屯槐里,保境安民、治理有方“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

后来马腾和韩遂又不和,请求到京畿地区做官最终马腾被封为卫尉,举家迁往邺城,只留下马超来统领旧部。除韩遂、马腾(超)外,关中又有程银、李堪、侯选等人各拥有千余部落在发展。

【权衡利弊】

建安16年3月,钟繇请求率三千人外以讨伐张鲁为名,内以威胁关中军阀交出质子。对此,高柔与卫觊劝曹操应当对关中军阀采取安抚的措施(注二)。曹操顿时陷入困惑之中……后来,经过番权衡利弊的深思后,曹操最终坚持让钟繇“讨伐张鲁”。对此南宋史学家胡三省解释:【曹操既不是真为了讨伐张鲁,也不是要得到关中军阀的质子,而是故意露出“假途灭虢”的意图,逼关中军阀造反】

对此我们产生疑问:曹操为何有意挑发战争,逼反关中军阀?

个人愚见:曹操是为了击败关中军阀,夺得雍凉,以便曹魏在西北行动方便。雍凉之地毕竟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曹魏在西北的行动也受种种限制,而且对于司隶是很大威胁,一旦打进司隶,对于许都也造成了极大威胁。

但高柔、卫觊的建议也是出于当时局势考虑:关中军阀士卒强悍,且占据险要之地,一旦叛乱的话,势必很是棘手……

无论如何,曹操最终选择了逼反关中军阀这条路。就在曹操派遣钟繇率三千人讨伐张鲁,又让夏侯渊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合之时,关中军阀果然因遭到马超煽动而互相联合,共十部,又有兴国氐王阿贵、百倾氐王千万各率万余人响应、相助,十万羌胡氐汉混杂军队占据“天险”潼关。十多年的关中安定局面已被打破……数万关中百姓为避战乱而逃入汉中,又有一些百姓为避兵戈而逃入山林劫掠谋生……

【决胜渭南】

<;战前策划、部署>;

面对这场叛乱,曹操令曹仁都督诸将在潼关拒敌,而且命他坚守,而自己在7月份亲自率军出征。留曹丕坐镇邺城,程昱参谋军事、国渊处理公务;留徐宣主管东南军事;而南线早在赤壁之战后,留下乐进守襄阳、文聘守江夏。又以贾逵为弘农太守管理弘农治安(注三)。

[page]

《三国志·武帝纪》: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看得出曹操对敌人的分析恰当,关中军阀兵数的确占据优势,但是鉴于是十部联军,而且又是各民族混杂,诸军阀之间“各怀鬼胎”是在所难免的。《魏书》: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相信曹操早有胜敌妙策。

<;渡蒲坂、据渭南>;

大军抵达潼关后,与叛军“夹关而军”。面对着天下险峻——潼关(《文献通考》潼关因潼水而名,又名冲关,以河水自龙门冲击至华山东也。然潼关皆土而无石,剑关皆石而无土,两关号天下之险,而潼关不如剑门险矣。),曹操早有念头转移战场。

曹操采纳徐晃的建议,巧妙地实行“示形在彼攻于此”,集结重兵佯作攻潼关,暗中派遣徐晃、朱灵四千人抢占蒲坂津(注四),并击退了前来抢回蒲坂津的梁兴五千人,进军河西。随后曹操准备率大军渡过黄河,令杨沛指挥大军渡河,而自己率百余人断后。不巧的是当曹军渡河时,撞见了马超的万余人,所幸在许褚的极力保护和丁斐以牛羊诱贼众,不然真是凶多吉少了。最终,曹操大军从潼关先是到达蒲阪津,再是由蒲阪津转到河西,完成了“渡蒲坂、占河西”计划。

“占据蒲坂”这一军事行动,后来的北魏大将长孙稚借鉴曹操事例,用此行动来平叛。手下将军杨侃称渡蒲阪津的意义甚大:“北取蒲坂,渡河而西,入其腹心,置兵死地,则华州之围不战自解,潼关之守必内顾而走,支节既解,长安可坐取也。”可见蒲坂的重要性。

关中军阀最初叛乱时,冯翊、弘农等郡县邑很多都响应叛军,唯独河东之地虽然与叛军邻接,但并没有响应叛军,而且在曹军占据蒲阪后,也是仰仗着河东的粮食。出于对此考虑,马超劝韩遂:“应该趁曹操大军还没渡河前,在渭北抵御曹操,这样不到二十日,河东粮食用尽,曹操必定会撤退。”但是韩遂却说:“应该让曹操渡河,兵法说了‘半渡而击之’,岂不是省时间?”于是韩遂拒绝了马超的建议……

大军渡河后,曹操沿着黄河向南用车辆、栅栏等修建甬道,给敌军创造了不可胜利的条件,并向渭北移动。马超、韩遂等人为了实行“半渡而击之”这项计划而率军撤往渭南,并且占据了渭南渡口。于是曹操多设疑兵,迷惑马超、韩遂等人,暗中分遣机动兵力渡渭水架浮桥,夜间在渭南扎营。敌人率军来攻,被伏兵击破。马超等人退曹不得,就像曹操求和,但曹操并有答应。

9月,曹操开始指挥大军渡渭水,但都不是很顺利。韩遂、马超等人每次在曹军渡河时,就用骑兵击破,应了《山阳公载记》所说的话,致使曹军未能扎营筑垒。但后来曹操身边的谋士娄圭献策:利用天气寒冷,“起沙为城,以水灌之”,一夜就可以筑城(注五)。曹操按照娄圭所说的话照做,果然成功,于是曹军得以全数渡过渭水,屯军渭南。韩遂的计划虽然成功,并有显著效果,但也就此作废了。

渡过蒲坂、屯据渭南的成功给曹军带来的意义重大,最主要的是令曹军逐步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让西凉军被曹操“牵着鼻子走”,为以后的平叛胜利奠定了基础。

<;离间计——决战>;

大军渡过渭水后,面对马超等人的数次挑战,曹操一方面因为渭水遭挫、另一方面为了骄敌心智,而不予理会、坚守不出。马超、韩遂等人利在急战,破敌不得,就以割地、送质子求和,曹操听了贾诩的话,假装答应,并用贾诩的计谋离间韩遂与马超的关系。先是一直单骑找韩遂谈话,后是给韩遂写封多次作改动的信,这一系列措施,让马超越来越怀疑起韩遂背叛自己,使原本各怀鬼胎的将领之间又猜忌起来……

--------小插曲:曹操一次曾经与韩遂谈话,这时,叛军都要争着看看曹操到底是个什么人。曹操上前去跟叛军开了个玩笑:“我就是曹操,也是人,不是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比你们多一点智慧”,曹操又列铁骑五千人,精光耀日,叛军顿时感到恐惧。--------

看见叛军诸将之间互相猜忌、军队士气涣散的曹操,已经觉得战机已到,与马超、韩遂等人约期进行决战。到了决战的日期,曹操先派轻兵向敌军挑战,与敌交战许久,曹操突然发动虎骑两面夹击敌军,大破敌军,“献馘万计”,斩杀军阀李堪、成宜等人,马超逃到汉阳、韩遂逃入金城、杨秋逃往安定,程银、侯选逃往汉中。

至此渭南之战落下帷幕。

【渭南之战总结】

马、韩的失败:

[page]

(1)“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后汉书·西羌传》从这里可以知道,羌胡好斗善战,但不善于打持久战、拉锯战,何况远离自己家乡离开,思乡之心必定迫切,而且数月间一直求战不得,士卒疲惫,军心必定涣散。而且这个失败因素也对于马超先前在《山阳公载记》所提到的计划相矛盾了。

(2)人心不齐、各怀鬼胎。曹操战前也分析出关中军阀“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而且是十部联军,还是羌胡氐汉大混杂十万人的军队,而且又有中平年间,陇西叛军相互火并事件,更是让人觉得军阀之间唯利是图。

诸军阀之间的各怀鬼胎、军队之间的不团结,最后再加上离间计,所谓“将帅不和必败”,可以说败局已定了。(按《山阳公载记》,离间计也是马超所意想不到的。不能说曹操的胜利是因为“韩遂不采纳马超建议的缘故”了。)

曹操的成功:

(1)庙算之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2)正视了蒲阪的意义所在,“抢渡蒲阪”也成了经典军事行动。

(3)“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从暗渡蒲阪开始,实行转移战场计划,关中联军已经被曹操“牵着鼻子走”。曹操应了战前所说的话,“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

(4)种种军事行动诠释了孙子兵法里的“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5)最后一点运气了。曹操大军在渡蒲阪津时,曹操只率百余人冒险断后,而且不期遇到了马超万余人,所幸因许褚极力保护和丁斐的缘故而没事。还有沙城的成功筑成,也都有着“天助”因素。

另外渭南之战,曹军在实施一些行动当中,遭到挫折,如韩遂的“半渡而击之”计划奏效,致使曹军在此战死者达万计,与“献馘万计”相对称,令曹操深度后悔过“策反关中军阀”这个决策,可谓一大缺陷了。

【后续】

在曹操渭南破敌三年后,曹魏大将夏侯渊彻底平定了陇西之地,曹魏在雍凉已经掌握主权。经夏侯渊平定后,雍凉之地直到三国归晋,也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魏国西北防线也初步形成。汉中之败后,天下三分局面已定,曹魏在西北防线的工作也做得更加完善。

岁月宛如梦幻,昔日“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曹操,现已为自己的霸业而不择手段。也许曹操早已被权力与野心吞噬,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良心未泯,面对马超的叛乱,他对于邺城马腾(注六)并没有任何处分,也许其他军阀质子也未遭杀绝。昔日的曹操已为魏武霸业而变得冷淡刻薄,但他有时也仍不失真性情。

【疑点、问题探讨】

(注一):按《马超传》“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和《曹仁传》“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相比较的话,潼关重复。个人觉得,“当时”的潼关或许是范围性区域名称,而不单单指关隘吧。当然个人史料不足,有待考证了。

(注二):卫觊和高柔二人不是同时劝谏曹操,而且按《高柔传》高柔或许并不知道钟繇的意图所在,但二人都是劝曹操对关中军阀采取安抚措施。

(注三):关于曹操任命贾逵为弘农太守是否是为了让他管理治安,这点是个人主观猜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杜畿传》我想曹操因为弘农县邑响应叛军,所以才令刚强的贾逵镇压下。当然仅个人主观猜测。

(注四):关于蒲阪的地理意义:“如果说潼关是关中的正门的话,那么,蒲津关可说是关中的侧门。东西方对峙,往往胶着于潼关,此时,东方的势力便可从蒲坂这个侧门找到机会以打开局面。从蒲坂渡河,已出潼关之西,可以径趋长安,而使潼关的地位大为降低。”摘自《布局天下》

(注五):“沙城在(华州蒲城)县东沮水侧。”《读史方舆纪要》。也许裴松之按常理分析,并未亲眼所见,但沙城实有其城。

(注六):按《后汉书·献帝纪》所记载:“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可以断定马腾一家是在马超第二次反叛时,被曹操杀死,跟本次渭南之战“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