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著名战役军事分析之---魏灭蜀之战
蜀灭吴亡,三分归于西晋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其中, 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 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次废立皇 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 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 强大。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及蒋琬、费祎之后, 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 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 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 大大动摇。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 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这样,在三国中,司马氏掌政下的魏国,势力最强,具备了灭吴、蜀,统一天下的 条件。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执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 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 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的方针。为此,魏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作伐蜀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国。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 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 作好防备。但昏庸的后主只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则相信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 刘禅信以为真,把姜维的建议,置之脑后,连群臣都不让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 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 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 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 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蜀国后主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 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围据点。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 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 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 佥格斗而死。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 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展开攻势,使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 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姜维获悉魏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就 虑及阳安关有可能丢失,剑阁孤危,遂引兵且战且退,企图移向剑阁。但是诸葛绪率领 的中路魏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调开桥头魏军,乃引 军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后侧,攻击魏军。诸葛绪深怕自己的后路 反被切断,忙命魏军后退15公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觉察自己上当 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了。姜维从桥头至阴平,续向南撤退,途中与正在北上 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时已获悉阳安关口丢失,遂退守剑阁。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避开剑阁,直取成都。诸葛绪以邀击姜维为己任,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 会军会合。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 钟会。
随后,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 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 在此“列营守险”。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因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遂有退军之议。
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 可成。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 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
[page]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 (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 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 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 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 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
这年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 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 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 大惊失色,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城停住。及战, 魏军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列阵待艾。邓艾遣使致书诸葛 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玡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即遣其子邓忠及司马师纂 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 有?”扬言欲斩邓忠、师纂,命之再战。二将急忙重新上阵,结果大破蜀军,临阵斩诸 葛瞻及蜀尚书张遵等人。就这样,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蜀国的兵力多在剑阁,成都兵少,实际上无防守可言,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 团,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 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 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之。这年十一月,刘掸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 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魏军占领成都。
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后主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乃引军东 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钟会率魏军进至涪城,遣将追赶姜维。姜维退到都(今四川广 福)。旋接后主赦令,姜维乃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
魏灭蜀之战结束。
- 上一篇:成都文殊院
- 下一篇:千古一帝乾隆的生母身份为什么一再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