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联趣味故事,官员出一上联“响水池中池水响”,身边无人能对,却被一农民对出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对联,而在这些对联中都有一段趣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对联趣味故事,官员出一上联“响水池中池水响”,身边无人能对,却被一农民对出。
说起对联,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并不陌生。相比诗词歌赋,对联更接地气,通俗易懂,诙谐风趣,雅俗共赏,谁都能出,谁都能对。不仅文人墨客爱玩,文人相约,一起对对子,好不热闹,而且广大老百姓也很喜欢。
也正因为如此,对联比其它的文学体裁,在民间传播更广,生命力更强。它成为人们抒发情感,传达情谊的纽带和桥梁。
即便到如今,很多场合也都会用到对联,比如过春节,家家户户必然要贴春联,也就是对联。春节其它的习俗可以忽略,也可以忘却,但对联是绝对不能忘的一道流程,不然就不是过春节,贴春联是春节的标志之一。
不仅过年回贴对联,在结婚、开张庆祝的时候,人们会送上贺联;亲人去世,人们也会送挽联,表达哀思。当然,也有人用对联来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而古往今来,关于对联的趣闻故事,也流传了很多。比如下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时期。
明朝有一个官员,有一年他到南方去视察。来到的这个地方,有一个池子叫“响水池”,因为池中的水成年累月哗哗作响,所以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响水池”。
这位官员慕名而来,来到响水池后,看到这哗哗作响的响水池,突然灵感一现,一句上联脱口而出:响水池中池水响。
说出这句上联后,官员的随行人员都说秒,都说好,就在大家一声拍马屁的声音中,官员突然说:“谁能对出下联?”
结果鸦雀无声,大家似乎都在若有所思,竟然无一人能对出下联。其实,官员自己也没想出下联。随后回到京城,这位官员依然对此耿耿于怀,不过无论他如何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想,也没想出下联。
于是为了求下联,了却这桩心事,官员想出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他叫人招贤榜,把自己的上联写在上面,然后说谁能对出下联赐予重赏。招贤榜都发了,按道理应该很快就能对出下联了吧。
可惜,几个月过去了,并无一人揭榜,也就是说全城这么多人,依然无一人能对出来。可见,这个对联的确还是有点难度的。而且官员也有些死心了,准备把招贤榜撤下来,就在官员无奈之际。
这一日,有一老农夫进城,中国人喜欢热闹,看见这多人都在围观,他也好奇,便挤上前去询问什么事情。人们一看是一个农夫,也就不愿意搭理。没想到,农夫看大家都不待见自己,于是一怒之下,撕下了招贤榜。
旁边的武士看农夫揭榜,于是拉过去见那位官员。官员听说有人揭榜,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见揭榜者,可惜当官员看到揭榜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后,很是失望,随后勃然变色,准备下令将那农夫赶了出去。
农夫呢?被弄得有点莫名其妙,追问是什么事情,这时有人说是一副上联,寻找下联。农夫说,你把上联念给我听听,虽然大家都呵呵大笑,但还是念了出来:响水池中池水响。没想到农夫一听,哈哈大笑,我当时是什么大事,这点小事,何必大动干戈,下联太简单了。
随后农夫念出下联:黄金谷里谷金黄。
当农夫说出下联后,不仅是那位出上联的官员,还是在场的人,无比感到拍案叫绝,这对下联实在对得太巧秒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如:
1、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两个很有文才的丫环,一个叫朝云,一个叫暮雨,极得苏轼的喜欢。一次苏轼拍着肚子笑着问大家里面是什么,除朝云笑而不说外都说是才华,苏轼便问朝云,她答道:“我看老爷肚子里面是不合时宜的牢骚”,众人吃惊,唯苏轼暗自佩服。不久朝云病故,苏轼十分悲痛,每当看到暮雨,便更加思念朝云。一天苏轼,弹奏古筝写了此联,暮雨读后大哭,苏轼也潸然泪下。
上联:三登庆历三人第。
下联:四入熙宁四辅尊。
2、北宋时期参政知事韩亿,有四子名综、绛、缜、维,皆于熙宁年间入朝,并均为宰相。其中韩缜于庆历年间应举,省试、殿试都是第三,于元祐三年三月去世,苏子容作此挽联。
上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下联: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3、白居易的对联。
白居易这个大诗人,我相信大家都是了解的吧,他当年被贬为忠州刺史的时候,因为心情苦闷郁郁不欢,于是常到东城的苏家小店喝酒,这家小店有一种酒是用城东甘甜的井水和他祖传的老窖酒麦曲酿造而成,持久有一个非常透彻的名字叫做“透瓶香”这个酒喝完之后,半日才会发作酒劲,所以店家为了防止客人醉倒,平时只卖给客人一两酒,他们家的大门上还写着一副对联叫做“杯中酒不满,店里客常新”白居易第一次来看见的时候非常的不解,于是对着这个掌柜说要来半斤透瓶香,尝一尝!但是这个店家说本店规矩只卖一两,多了不卖。白居易说:且不管,今天我要一醉方休!随后店家禁不住白居易的劝说于是卖给了他二两酒,白居易喝完之后,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杯中酒不满,店里客难依”店家看见这幅对联之后非常的苦恼,因为害怕影响店里的生意,白居易知道后又提笔在后面加了一些字“杯中酒不满,哪能过瘾;店里客难依,一醉方休”。
4、郑板桥的对联。
话说有一次郑板桥一天深夜去深山当中访问自己的好友,在路过一个古寺庙的时候,看见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了一个单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当时郑板桥觉得这幅对联非常的有深度,因为寸土,形容一个小地方,这里是一个自谦的说法,而寸土合起来就是寺庙的“寺”字,虽说郑板桥在心中十分夸赞这幅单联,但却一时苦于对不上来,在回家的路上,郑板桥偶尔看到了路旁有一些歪倒的树木,于是触景生情,说出了下联“双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谁对您在我国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我国民间一直都有贴对联的传统,想必大家也是深有体会,大家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对联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