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徐照与徐玑 诗坛同辉的永嘉双璧,非血缘兄弟的文学挚友

2025-09-09

在南宋诗坛的星空中,“永嘉四灵”以清瘦野逸的诗风独树一帜,其中徐照与徐玑作为核心成员,常因姓氏相同、诗风相近被后世误认为兄弟。然而,通过梳理历史文献与家族世系,可以发现二人虽无血缘关联,却因共同的文学追求与地域文化滋养,缔结了超越亲缘的精神纽带。

一、家族世系:分属闽浙两地的士族分支

徐照:布衣诗人的隐逸人生

徐照(?—1211年),字道晖,号山民,浙江温州永嘉人。其家族背景在《宋史》中无详细记载,仅知他终身未仕,以布衣身份游历四方,晚年隐居家乡雁池坊。叶适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仅提及他“嗜苦茶、好山水”,却未涉及家族渊源。这种“隐于市”的生活状态,与其诗作中“住僻如嫌有客多”的孤高气质一脉相承。

徐玑:宦门之后的文化传承

徐玑(1162—1214年),字致中,号灵渊,祖籍福建泉州晋江安海徐状元巷,是唐状元徐晦的后裔。其父徐定(1118—1191年)官至潮州知州,举家迁居永嘉后,徐玑以“父荫”入仕,历任建安主簿、龙溪县丞等职。家族碑刻《徐文渊墓志铭》明确记载:“皇考潮州太守定,始为温州永嘉人”,印证了其闽南士族的血统。

关键证据:

徐玑在赴任龙溪县丞时,曾回晋江徐状元巷旧居,并留下《晚秋送徐玑赴龙溪丞因过泉南旧里》等诗作,证明其祖籍与徐照无关。

徐照墓志铭中未提及任何兄弟关系,而徐玑的《二薇亭诗集》中与徐照的唱和诗,均以“灵晖”相称,未见家族称谓。

二、诗坛结盟:从地域认同到美学革命

永嘉四灵的文学共同体

12世纪末,徐照、徐玑与翁卷、赵师秀在温州结社,因四人字号中均带“灵”字,且诗风宗法晚唐贾岛、姚合,被叶适誉为“四灵”。这一称谓既暗合《礼记》中“麟凤龟龙”的祥瑞意象,更凸显了他们以地域文化对抗江西诗派的革新意识。

诗学主张的深度契合

徐照与徐玑的创作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题材选择:均聚焦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如徐照《舟上》“晓光侵月色,云气失前山”与徐玑《行秋》“秋蝉鸣树间,秋叶舞轻扬”,均以白描手法勾勒江南水乡的朦胧意境。

艺术手法:二者均奉行“捐书为诗”的创作理念,通过锤炼字句达到“野逸清瘦”的审美境界。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玑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

社会关怀:尽管诗风清冷,但二人均关注民生疾苦。徐照《促促词》“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苦无衣”与徐玑《黄碧》“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均以晚唐乐府手法揭露社会矛盾。

三、精神共鸣:超越血缘的文化兄弟

江心屿的诗性对话

徐玑在赴任武当令前,曾与弟弟徐瑄在江心屿话别,留下《中川别舍弟》“山低月落迟”的千古名句。而徐照与徐玑作为邻居,常在松台山畔“以诗论道”。这种地理空间的接近,为他们的文学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叶适的桥梁作用

作为“永嘉学派”的领袖,叶适对“四灵”的扶持至关重要。他不仅为徐照撰写墓志铭,更在《徐文渊墓志铭》中盛赞徐玑:“诗体笃实,不事雕琢,然造语新奇,自成一家。”这种师友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徐照与徐玑的精神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