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君平故里 蜀地隐士的哲学星空与精神原乡
在成都平原的沃野之上,郫都区横山脚下的君平乡,矗立着一座古朴的“严仙观”。这里不仅是西汉隐士严君平的故里,更是道家思想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的精神原乡。严君平,这位以卜筮为生、以《老子》为魂的民间智者,用其传奇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一、横山脚下的哲学启蒙:从卜者到师表
严君平(前86年—前10年),本名严遵,字君平,出生于蜀郡郫县(今四川郫都区)。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记载,他“早丧父,家贫,以鬻筮于成都街头”。然而,这位看似普通的卜者,却将《周易》与《道德经》融会贯通,在竹简上写下“夫道者,覆天载地”的哲思,开创了蜀学重玄学的先河。
在横山脚下的茅屋里,严君平完成了从卜者到师表的蜕变。他每日仅占卜数人,余时则讲授《老子》,门下弟子中走出了一位影响中国思想史的巨匠——扬雄。严君平主张“大道无为”,提出“存心养性”的修身之道,这些思想在《道德真经指归》中凝结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体系,比魏晋玄学早了四百年。
二、故里遗迹:从“通天井”到“读书台”的文化地标
严君平故里的物质遗存,如同散落民间的哲学密码。在横山之巅,至今留存着他当年观星象的“通天井”。相传他在此凿井观天,将星辰运行与《易经》卦象对应,开创了蜀地天人合一的观象传统。而山腰的“读书台”,则是他授业解惑之地,青石上镌刻的“严遵讲易处”碑文,虽历经风雨仍依稀可辨。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洗墨池”。传说严君平每著书毕,必至此池浣笔,池水因此常年墨黑。这个看似神话的细节,实则折射出蜀地百姓对文化圣贤的尊崇——他们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哲学家的日常劳作升华为文化图腾。
三、精神传承:从“蜀学之源”到“民间智慧”
严君平的思想在故里完成了从精英哲学向民间智慧的转化。他创立的“三业四德”说(正业、息业、坏业;仁德、义德、礼德、智德),将道家清静无为的教义转化为百姓日用常行的准则。这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传播方式,使道家思想在蜀地深深扎根。
在郫都区,至今流传着“严君平劝和”的民间故事:有邻里因田界争讼,君平不判曲直,只令各持竹杖插地,嘱三日后来观。竹杖竟生根发芽,长成竹林,讼者见状惭愧而退。这类故事将哲学智慧融入市井生活,展现了严君平思想强大的生命力。
四、故里新生:从“文化符号”到“精神地标”
进入21世纪,严君平故里迎来文化复兴。郫都区政府修复严仙观,重建“君平书院”,将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传为严君平诞辰)定为“道文化节”。在横山脚下,以严君平哲学思想为主题的“道养小镇”拔地而起,太极广场、本草园、易经迷宫等文旅项目,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这种文化复兴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刻。在君平书院的讲坛上,学者们用现代语言阐释《道德真经指归》,将“无为而治”与当代生态哲学对接;在道养小镇的茶室里,年轻人通过茶道体验“道法自然”的意境。严君平故里,正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枢纽。
五、文明回响:从“蜀地严君平”到“世界哲学家”
严君平的影响早已超越故里。他的思想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在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中留下痕迹;其“清静无为”的主张,对日本神道教、朝鲜道教都产生过影响。19世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将《道德真经指归》译介到欧洲,严君平的哲学开始与黑格尔、海德格尔展开跨时空对话。
- 上一篇:杜甫与李白 盛唐天空中的双子星座
- 下一篇:侯君集 功过交织的凌烟阁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