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白起?

2024-07-14

  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白起?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白起之死,有自身原因,也有小人作祟。

  白起,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他担任秦国主将三十余年,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而没有败绩,攻城七十余座,为秦国横扫六国立下不世之功勋。

  白起创造的最可怕的一个记录是,整个战国时期共战死了二百万人,白起一人就制造了其中一半的死亡人数,仅长平之战就杀了四十五万之多!

  然而,白起作为一位千古难遇的名将,却在晚年被秦昭襄王给赐死了,这是为何呢?

  要说这件事,还得从长平之战说起。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率领的秦军虽然杀掉了四十五万赵军,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但秦军损失也很惨重,达到了二十万人之多。

  但是,白起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看到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后以无力抗秦,便准备趁机继续进攻赵国,将胜利果实扩大化。

  赵孝成王听说这件事,就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委托苏代(燕臣,苏秦的族弟)去游说秦国丞相范雎,准备向秦国割地求和。

  范雎,秦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谋略家,但也是个十足的阴谋家。

  当初赵军之所以能够抵挡秦军长达三年之久,正是因为赵国名将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但范雎后来使出了离间计,致使廉颇被罢黜,纸上谈兵的赵括被任命为主将,最终赵军因为主动出击而中了白起的圈套,结果全军覆没。

  在长平之战之前,范雎与白起的关系还算不错,他们能够共同辅佐秦昭襄王,帮助秦国蒸蒸日上,也算是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但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的功劳已经大到没人任何人可比了,这个时候范雎就开始忌惮白起了,因为他担心白起影响到他的地位。

  苏代作为赵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带着重金前去拜会范雎,并对他说,白起如果真的攻下邯郸并将赵国灭亡,那么秦王就可以称帝了,白起功劳这么大,必然会成为三公,你甘愿居于他之下吗?所以你应该想办法阻止白起再取得灭亡赵国的功劳了,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赵国割地求和,避免战争爆发。

  范雎最终被苏代说服,便跑去找秦昭襄王,以秦国将士疲惫为由劝秦昭襄王答应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应允。

  不久后,白起在被迫无奈之下只得撤军返国,后来他得知是范雎干涉他出兵攻打邯郸,因此与范雎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赵孝成王本来打算割六座城池给秦国,但大臣们都反对,虞卿更是说,如果割城给秦国,秦国将更强大,而赵国将更加弱小,这不是自取灭亡吗?不如割六城给齐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

  赵孝成王觉得虞卿说得有道理,于是派遣虞卿出使齐国,并派人积极联络魏国,韩国和燕国等国,还割地给楚国以示拉拢,最终又组成了合纵伐秦的联盟。

  由于赵孝成王违约不割城给秦国,还联合东方诸国伐秦,秦昭襄王因此大怒,下令白起率领大军攻打邯郸,但那时候白起有病在身,无法正常行走,再加上他心中有气,所以拒绝出征。

  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得派遣五大夫王陵率军攻打邯郸,邯郸之战就此爆发。

  当时的情况是,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重大损失之后,国内已经很难再征兵了,七拼八凑也只有十万军队,而且其中不少人都是老人和儿童,甚至还有不少妇女。

  不过,由于赵国面临灭国之危,所以举国上下抗秦的决心都很大,平原君赵胜也散尽家财助战,并让自己的妻妾全部上战场,他本人更是亲自上战场,与主帅廉颇将军一起共赴国难。

  在赵国强大的意志力面前,秦军打得十分艰难,几个月都没能攻下邯郸,还损失了四万多将士,秦昭襄王因此十分生气,便准备让白起复出,接替王陵担任主帅。

  按道理说,秦军都打了败仗了,白起的病也已经好了,他应该出来主持局面了,但他却对秦昭襄王说,邯郸不好打啊,各诸侯如果这时候去救援,我军又是远赴他国作战,搞不好要打败仗,所以此时根本就不应该攻打赵国!

  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白起之前不是主张攻打邯郸吗,怎么才大半年时间,他就反对攻打邯郸了呢?

  事实上,战争是要讲究时机的,白起作为一代名将,他在长平之战后之所以主张立马攻打邯郸,是因为那时候赵国刚刚经历大败,比较虚弱,而且没有援军,秦国有且必要乘胜追击。

  但是,赵国在经历了半年多的休整之后,已经站住了阵脚,尤其是赵孝成王重新任用了廉颇等贤臣良将,并且还与其他几个国家达成了合纵抗秦的盟约,白起认为此时再攻打赵国,已经失去最佳机会了。

  我们从邯郸之战的结果就知道,白起的想法是正确的,但那时候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秦昭襄王因此一心想要攻下邯郸,也相信一定能够攻下邯郸,所以白起说的话他是听不进去的,并且他认为白起是在怨恨他听信范雎之言,因此跟他在赌气,不愿意带兵出征。

  白起不听君名,这个罪名可是死罪,但那时候秦昭襄王还没有动手杀心,因为白起毕竟有大功于秦国,所以他并没有把白起怎么样,也没有让强行让白起出征,而是让王龁代替王陵为大将,并再发兵十万攻打邯郸。

  王龁连续攻打了邯郸几个月,依然没能攻克邯郸,但此时邯郸城内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眼看就撑不了多久了。

  而就在此后不久,白起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赵国已无力支撑,所以赵孝成王决定向楚国和魏国求助,这个任务被他交给了平原君赵胜。

  赵胜先是带着毛遂去楚国,凭借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楚王派遣春申君黄歇领兵十万救援邯郸。

  在赢得楚国的支持后,赵胜又写信给妻子的哥哥、也就是魏信陵君魏无忌,请他说服魏安釐王出兵,虽然魏安釐王因为惧怕秦国而不允,但魏无忌却依靠魏安釐王的宠妃如姬盗得虎符,最终出兵八万精锐救援邯郸。

  在楚国、魏国援军的帮助下,赵军也倾巢而出,秦军因此遭遇三面夹击,损失惨重。

  消息传回秦国,白起的第一反应不是为秦军的失利而感到懊悔,而是幸灾乐祸地对秦昭襄王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话,现在结果如何?

  秦昭襄王一听这话就火了,便不准备再迁就白起了,于是任命他为大将出征,但他依然推脱说自己病重,无法立马赶赴前线。

  试想,如果你是秦昭襄王,你会怎么看待白起,白起一而再再而三不听君命,还阴阳怪气地嘲讽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能容得下他吗?

  很多人认为秦昭襄王肯定会马上治罪白起,但事实上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让范雎以探病的理由去找白起谈心,目的是劝说白起,希望他能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及时赶赴前线参战。

  但是,白起因为早就与范雎将相失和了,再加上范雎也不是真心劝说他的,所以他依然没有立马启程前往邯郸。

  白起还是不肯走,秦昭襄王就有些生气了,于是下令免除白起的职务,降为士卒,准备将其迁往阴密。

  (秦昭襄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

  到了十月,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一方面怨恨白起,另一方面又觉得不得不用他,所以强令他奔赴前线主战。

  恰在那时,白起的病情又反复了,他本想再次拒绝出征,但奈何秦昭襄王的诏令催促地太急,所以他只得带病上路。

  故事发展到这里,事情似乎有了一个结果了,只要白起顺利抵达前线,并全力组织秦军进攻,哪怕白起最后真的打了败仗,秦昭襄王也未必会杀掉他,毕竟白起早就说过秦军很难取胜,用行动检验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里是文章图片/8.jpg

  但是,就在白起启程之后不久,范雎就开始行动了。

  范雎本来就不想让白起去邯郸领兵,但白起最终还是去了,他因此非常担心白起最后真的打胜仗,怎么办呢?

  范雎的做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朝堂上与群臣一起进谏给秦昭襄王说,白起人虽然离开咸阳了,但他似乎很不服气,而且多有怨言。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范雎的言外之意,其实是在提醒秦昭襄王,白起已经对秦昭襄王感到不满了,如果再让他去邯郸当领兵的大将,保不齐他会干出什么事来,这样秦国不就危险了吗?不如就此杀掉白起,永绝祸害!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等人的话,感到细思极恐,于是立马派人带着王剑去赐死白起。

  秦昭襄王的使者追上白起的时候,白起刚刚走到咸阳城外十里外的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他得知秦昭襄王要赐死他,便仰天长叹道,我白起究竟有何罪,以至于要被杀死呢?

  白起跪在地上痛哭了好久,他又突然大声说道,其实我也该死,长平之战我用欺诈的手段活埋了赵国几十万降兵,光是这一条我就也该死!

  白起说完,就拔剑自杀而死!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这里是文章图片/9.jpg

  从白起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到死都没明白他为何会被赐死,并且他说他是因为活埋赵国降兵就该死,这显然是他为自己的死找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不然他可就真的要死不瞑目了。

  白起之死的原因,其实还在于他先是得罪了范雎,后又违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导致秦昭襄王对他产生怨恨之情,范雎趁机见缝插针,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导致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忌心加重,最终下令赐死白起。

  所以,秦昭襄王并不是因为白起不听君命才处死他的,而是担心白起因为心怀不满而趁机作乱,对秦国产生威胁,所以才下定决心杀死白起的。

  最后还有个问题,白起之前为何要不听君命,拒绝担任攻打邯郸的主将呢?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因为白起是觉得秦国已经失去攻打邯郸的时机了,如果他强行带兵攻打邯郸,不但无法取胜,而且会让他职业生涯全胜的战绩被打破,所以他才拒绝出征的。

  这里是文章图片/10.jpg

  而根据学者研究,还有一种说法是,白起之所以不愿出征,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曾活埋赵国降兵,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如果再然他担任攻打邯郸的主帅,赵国将举全国之力抵抗,这对秦军是非常不利的。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白起临死前说的话中得到印证,他知道当初活埋赵国降兵这件事的性质很恶劣,所以他一直为此感到愧疚;又因为这种愧疚,导致白起觉得他是赵人唯一痛恨的人,是整个赵国最大的敌人。

  但实际上,白起的想法只对了一半,赵人恨的其实不是白起,而是整个秦国,这是几十年来秦赵两国斗争不断的结果,并非白起一人造成的;并且,即使白起不当主将,赵人也会因为国将灭亡而全民皆兵,全力抗击秦国的。

  关于这一点,秦昭襄王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没有认为白起不适合当主将,反而觉得白起已经让赵人产生恐惧心理了,恰恰是最佳人选。

  就连范雎对此也没有怀疑,要不然他也不会阻止白起去邯郸,还要置他于死地才罢休。

  这里是文章图片/11.jpg

  就在白起死后不久,邯郸之战就分出了结果,秦军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损失过半,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将郑安平更是带着两万余人投降了赵国,邯郸之围因此得解!

  (孝成王)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因为邯郸之战的失利,造成秦国二十万将士伤亡的重大损失,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因此被严重推迟,秦昭襄王不得不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对诸国分化瓦解,直到秦始皇嬴政继位后,秦国的军力才得以恢复,继而统一全国。

  所以说,白起不听君命,其实是因为他的执念造成的,这既害了秦国,也害了他自己,至少只要他一开始就答应出征,秦国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彻底。

  这里是文章图片/12.jpg

  现在回过头来看,白起之死也未必就是冤枉的,且不说因为他不愿意担任主将而造成的恶劣结果,就单说他不听君命这件事就是死罪,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大忌,但白起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误。